將澆注成形后的鑄件從砂型中分離出來的工序稱為落砂。鑄件在砂型中應冷卻到一定溫度才可落砂。落砂過早,鑄件還易形成白口組織。但落砂過晚。將長期占用生產場地和砂箱,使生產率降低。一般說來,應在保證鑄件質量的前提下盡早落砂。鑄件在砂型中合適的停留時間與鑄件形狀、大小、壁厚及合金種類等有關。形狀簡單、小于10kg的鑄件,可在凝固后立即落砂;10~30kg的鑄件澆注后1h左右即可落砂。
落砂的方式有手動落砂和器機落砂兩種類型。過多生產方式中應用各類落砂機落砂。
鑄件落砂后仍有澆搗系統化、冒口、披縫、振紋、表層粘砂等,務必經清潔生產工序消除,達到鑄件表層的效果追求。
(1)割掉澆冒口 小規模型鑄鋁件的澆冒口可進行用手掌捶敲去,相對 超大鑄鋁件的澆冒口,可先在其跟部鋸槽,再換夯錘敲去。鑄鋁件致使其彈性比較,不能去掉,都可以氣割割掉。有色金屬鎳鋼則一樣用鋸割方式 割掉,大量生產銷售時,都可以專用型剪床割掉。
(2)清砂 徹底清除鑄件表層粘砂及組織結構芯砂的流程。使用清砂的方式有手動清砂、水力發電清砂和水爆清砂等。
水力清砂是用高壓水槍噴射鑄件表面及型腔內部,將型砂沖刷去除。水爆清砂是將仍保留一定溫度的鑄件浸入水中,利用水分急劇受熱汽化、增壓而發生爆裂將型砂振落。
對鑄件的披縫、鋸齒和澆冒口尖部可臺式砂輪機、固定位置砂輪機或風鏟等消除。